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庄稼地里的技术革命

时间:2017-06-05     来源:人民日报

      精准施肥,一项技术带来“三本账”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对黑龙江建三江管理局种粮大户张锡成而言,今年施肥大不一样。

  连片的稻田里,一台新式插秧机欢快奔忙,上百米长的地块,三五分钟跑个来回。“侧深施肥技术真不赖,一天能种40亩地,而且施肥、插秧一次完成,用肥少了,效率高了!”老张啧啧赞叹。

  这是“中化情 三农梦”建三江垦区现场会的场景。

  长期以来,过度施肥让地越来越馋,土壤板结、污染环境。以水稻为例,我国单产水平与日本相近,施氮量却是日本的两倍。一是缺先进技术,二是缺与之相应的肥料。

  如何为水稻减肥增效?作为行业国家队,中化化肥与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携手,在水稻侧深施肥这一现代农业技术上取得突破。

  什么是侧深施肥?中化化肥黑龙江分公司农化服务部经理丁亮解释,就是在插秧的同时,精准把肥施到距秧苗根部3―5厘米处,这相当于把养分送到“嘴边”,便于吸收。另外,肥料深施,大大减少了流失和挥发。

  张锡成看重新技术带来的“节本账”:3次施肥合并为1次,省一个人工就是两三百元;节约肥量同样可观,一垧地以前要1000斤肥,现在900斤就够了。

  七星农场农民闫大明三年前就尝到甜头,他算了笔“增收账”:用上侧深施肥,水稻返青快、无效穗少,平均亩产增加100多斤,而且出米率高,一斤能多卖5分钱。

  除了经济账,侧深施肥还带来“环保账”。丁亮说,与传统施肥方式相比,侧深施肥插秧、施肥同步,大大减少了泡田、排水造成的面源污染。

  一项技术带来生产革命。建三江管理局副局长张宝林说,自2015年起,中化化肥在建三江15个农场进行了大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中化水稻侧深肥,肥料可减施10%,水稻增产超7%,农户每亩增收120元以上。去年建三江推广侧深施肥17万亩,今年将推广到140万亩。

  “我们就是要用最好的技术为农民带来好处!”中化化肥副总经理毛峰说。中化化肥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大产品创新,探索不同区域化肥投入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化肥零增长”行动落到实处。

  服务创新,畅通农技“最后一公里”

  有了好肥还要方法对路。中化化肥不仅卖产品,更重做服务。

  在湖南省益阳市油和垸村,大户何国康尝到了智能配肥的甜头。他把一张IC卡插入读卡槽,几分钟后,三袋配方肥从机器“吐”了出来。

  “地和人一样,缺啥补啥,光靠老经验不行了。”何国康说,村里每块地都进行了测土,信息存到这台机器里,你要种啥、需要啥肥,机器就会按方抓药。“配方肥效果就是好,两季稻下来,一亩增产300多公斤。”

  中化化肥创新服务,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建设以“测土配方施肥”“减肥增效试验示范”“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为核心的公益性农化服务体系,着力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同时,联合政府、企业、院校,邀请知名农艺师组建专家团队,他们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为农民制定科学施肥方案,建立农业服务社会化长效机制。

  在中化化肥组织的培训课上,安徽利辛县的农民牛标成说:“就一层窗户纸,不是专家讲,咱就是捅不破!”这次培训让他理解了螯合肥的原理。

  培育新型农民,让新技术早日落地。依托分销服务网络,中化农化服务覆盖全国1900多个农业县。在许多农村,到中化“田间学校”听课,成了农民的家常便饭。今年以来,中化化肥累计开展农业服务近6000场,受益农户数十万人。

  据悉,去年中化化肥在安徽、湖北、江西等地建设配肥中心30座,销售配方肥1万吨。到2020年,将在全国建立智能配肥服务站1000个以上,减少化肥用量42万吨,促进农民增收52亿元,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贡献力量。

  “中化集团是国内最大的化肥、农药和种子一体化运营的农业服务商,中化农业秉持科技创造美好农业的愿景,将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毛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