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纵览

化肥生产大国向化肥产业强国的蜕变

时间:2009-08-18     来源:中国农资网
        我国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其中被称作“粮食的粮食”的化肥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算,我国在1992年以前,粮食总产量中有近35%是施用化肥形成。毋庸置疑,我国化肥产业的发展是国家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伴随着化肥产业成长,我国也成为化肥生产大国,化肥供应由极度匮乏向部分品种过剩转变。但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化肥工业必须改变一味追求产量、农业生产也必须改变不断增施化肥的现况,这就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完成由化肥生产大国向化肥产业强国的蜕变,虽然转变的过程有很大阵痛,但这是必经之路。
  ——化肥工业由小到大,产品逐步供过于求,行业整体产能过剩
  新中国成立时,化肥工业仅有氮肥,磷肥、钾肥等还是空白,1949年化肥年产量累计只有0.6万吨(折纯量)。随后,国家对老厂进行了恢复和较大规模的扩建,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并投入大量的资金,我国化肥工业迅速发展。截至1980年,我国的化肥总产能1390.8万吨(折纯量),当年化肥产量达1231.9万吨(折纯量),其中氮肥产能达1112.3万吨,产量为999.3万吨,磷肥产能为278.1万吨,产量达230.6万吨,钾肥产能仅有0.5万吨。
  到1999年,我国的化肥产能达3980万吨,氮、磷、钾肥产能分别为3056万吨、876万吨、48万吨。化肥年产量达3001万吨,氮、磷、钾分别为2324万吨、636万吨和41万吨,国内的化肥自给率已经达到80%。
  记者在采访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化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孔亮,向她问及“对近六十年来国内化肥市场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时,这个在化肥行业工作了五十多年的老同志面带微笑地说,“当然是市场供需形势的变化了,二三十年前买袋化肥还需找关系、找领导批条,要不根本没有人卖给你,现在只要你有钱什么样的化肥买不到,甚至有的销售人员给你送到家”。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其中尿素产量已占到全球产量的1/3,磷肥产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氮肥生产在1997年开始盈余,而近十年氮肥产量更是以年均增长6.7%的速度发展,最终产能过剩。以氮肥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尿素为例,2008年底,全国尿素年产能已达5900万吨,当年尿素年需求量为5000万吨左右,产能过剩900万吨左右。预计2009年国内新增产能约为430万吨,总产能将达到6300万吨。全国工农业化肥用量总和为5200万~5300万吨,产能过剩超过1000万吨。国内氮、磷肥产能已经出现过剩,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氮肥和磷肥的第一生产大国,除钾肥还需进口外,其他化肥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过剩。  
  对于磷肥来说,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困扰着行业的发展。2005年我国磷肥产量达1124.9万吨(折纯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产量1210.5万吨,实现了自给。2007年磷肥产量达1351.4万吨,由自给有余成为净出口国。过去几年,我国磷肥产量年均递增达10%,每年增产100万吨以上,占据了世界磷肥增产的绝大部分。在产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产品结构也出现了明显变化,高浓度磷复肥所占比例大幅提高,2007年高浓度磷复肥产量占磷肥总产量的73.4%,已经完全改变了10年前的低浓度占主导的局面。
  当前磷肥产能增长依然在增加,预计2009年磷酸二铵产能超过1200万吨,预计正常情况下全年二铵产量将达到900万吨左右,考虑到全年二铵需求量为600万吨左右,今年二铵的供给仍将出现过剩。
  尽管近十年来国内钾肥产能增长较快,但它仍难以满足需求,是国内唯一的供不应求产品。自2000年后,我国的钾肥生产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7年钾肥产量(折纯量)达到250万吨,8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国产钾肥满足率从1990年的2%提高到2007年的30%。预计未来几年,随着国内产能的增长及老挝等国外钾盐开采的拓展,我国的钾肥自给率将进一步提高。 
  ——不断开放的化肥市场促进了工业发展,满足了农业需求
  新中国60年间,伴随着经济管理体系的变革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化肥市场也经历了“计划-双轨制-市场化”的变化,这一转变,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发展,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求。
  1、完全计划管理阶段。从1950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这30多年间,我国初步形成了按计划分配的化肥流通体系框架,即在同一计划下,国家管理大型化肥厂产品的收购、分配、价格;省区市管理辖区内中型化肥厂产品收购、分配及中央管理化肥产品的价格;地县管理地县内小型化肥厂产品收购、分配和价格。
  2、计划与市场管理相结合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1998年,化肥流通体系尝试了各种突破。先后经历了“双轨制”(1983—1988年)和化肥专营体制(1988—1998年)两个阶段。1985年初,《国务院转批国家物价局关于价格改革出台情况及稳定物价措施报告的通知》的出台,使化肥流通计划内价格由国家统一定价,计划外由市场调节。198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完善化肥、农业、农膜专营办法的通知》标志着化肥销售主体“一主两辅”制的形成,确立了以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各级供销社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单位为主渠道、县以下农业三站和生产企业为辅渠道的化肥专营体制。
  3、市场资源配置的阶段。从1998年至今,化肥流通体系以市场化为基础逐步完善和发展,并经受了WTO过渡期的考验。1998年11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化肥流通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转变和重大转折。其中,取消了国产化肥指令性生产计划和统配收购计划,由化肥生产和经营企业自主进行购销活动。同时,打破了“一主两辅”的经营格局。  
  ——我国将进入由化肥生产大国到产业发展强国的蜕变
  在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化肥工业将不能一味地追求产量、农业增产也不能继续过度依赖化肥,我国必将尽快完成由化肥生产大国向化肥产业强国的蜕变。
  一是未来环境将对农业化肥需求产生制约。中国农业大学进行的试验样本数据显示,我国化肥利用率相当低。主要粮食作物的氮肥利用率只有27.5%,主要粮食作物的磷肥利用率11.6%,主要粮食作物的钾肥利用效率31.3%。中国农科院的数据同样显示,小麦、水稻和玉米的氮肥当季利用率平均为28.7%,磷肥当季利用率为13.1%,钾肥当季利用率为27.3%。为了持续提高粮食的产量只有加大施肥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产量增加已不明显,同时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有数据显示,我国流失的氮磷素主要去向是水体和大气,现有超过60%的内陆湖泊富营养化,近年来赤潮、绿藻的频繁发生就是农业污染直接导致的。化肥数量发展模式将直接影响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高效农业的建设。
  二是能源供应制约产业发展。我国70%的氮肥以煤炭为主,氮肥生产年均消耗能源约1亿吨标准煤,而且正以接近1000万吨标准煤的速度增长。我国氮肥生产70%依靠山西晋城的优质无烟煤,目前这种煤炭的供应已很难满足氮肥生产需求,而利用低质煤炭生产氮肥的技术仍未达到大范围推广程度。剩余30%的氮肥生产依靠天然气,年消耗全国近1/3的天然气,天然气价格调整已经迫在眉睫,再加上燃料和电力等价格上涨,氮肥的生产成本也在增加。
  磷矿资源也在制约着产业发展。相关矿山协会资料显示,我国磷矿资源保有储量为16786亿吨,其中资源量为127.32亿吨,基础储量为40.54亿吨,在基础储量中可开采的储量只有21.11亿吨,其中品位大于30%的富矿只有11.08亿吨。目前我国大范围开采的正是这少部分富矿资源。考虑到目前实际开采的富矿资源储量和年消耗1亿吨的速度(仅45%的回采率),现有的富矿资源在2014年左右枯竭,而可开采的21.11亿吨也仅能延续到2025年左右。即使考虑到新发现的一些高品位或者中低品位伴生磷矿,我国磷矿开采年度可延长到2040年,预计2050年前后我国将面临磷矿资源短缺或成本大幅提高的问题。
  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化肥产业已经到调整的节点,即使没有金融危机的到来,调整也将进行。在保护自然环境和保障农业生产用肥的前提下,调整化肥品种结构、发展新型肥料,将是发展方向。即从化肥产品入手,通过工艺改造提高现有产品的利用率,推动化肥产业升级,促进高效专用复合肥发展,推动区域配肥的发展;在加强长效控释肥料研制的同时,要以中西部廉价天然气或煤产地为重点,建设大型氮肥基地;以磷矿资源丰富的云、贵等地为重点建设大型磷复肥基地。
  加强农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也是化肥产业对接需求、以服务拓展市场的发展方向。随着化肥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不仅仅是产品渠道及产品质量的竞争,而且是服务的竞争。化肥尤其是复合肥最显著的特征是对服务的依赖。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土地的集约化、种植的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更多的农村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消费群体的出现,对农资生产、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服务需求,要求在提供产品的同时也能提供配套的服务,诸如农技指导、测土配方、信息咨询、物流配送等。
  业内人士在向记者分析与展望未来的同时,坚定地认为,这是历史的选择,这是自然的选择,虽然这一转变过程对化肥行业有很大阵痛,但这是必经之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