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金昌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纪实

时间:2009-06-10     来源:人民网
    5月下旬,甘肃瓮福公司年产12万吨粉状磷酸一铵技改项目顺利投产,企业消化当地低浓度硫酸的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金泥集团投资2.9亿元、日产2500吨电石渣水泥熟料、低温余热发电生产项目全线贯通。一个个“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标志着金昌市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大提速”。

    近年来,金昌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着力推进以政府为主导、规划为先导、企业为主体、项目为支撑、技术为平台、关联产业聚集的循环经济发展,初步构建起了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去年,全省首次循环经济工作现场会在金昌举行,“金昌模式”被树为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样板。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

    金昌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长期以来,以矿产采选、有色金属冶炼及其相关化工产品加工生产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导致资源消耗高、环保压力大、产业链条短、资源依存度强。金昌曾两次被列入“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名单,“金娃娃”戴了顶“黑帽子”。

    无情的现实给金昌人提出了警示:“资源饭”不好吃了,在过度依赖资源的“单行道”上继续前行,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矿竭城衰”,绝路一条。只有背水一战,冲出“围城”,确立新的发展思路,才能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生机。

    为此,金昌紧紧抓住市上被列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市、金川公司被列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契机,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以有色金属、化工、能源等三大支柱产业为重点,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核心,着力建设“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形成以能源化工、硫基化工、氯碱化工和煤化工等为主的产业衔接、优势互补、资源循环利用的“四大化工”产业格局。

    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金昌市委书记郑玉生作了这样的表述:要在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和延伸产业链上下工夫,大力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和企业循环式生产,形成产业链条环环相扣、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吃干榨尽”的产业循环格局。

    市上从当地基础条件、发展现状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出发,邀请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有关院士和国内一些知名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把脉会诊”,编制完成了《金昌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任务,精心谋划了一批产业关联度强、衔接紧密的发展项目,努力形成资源优化组合、产品互补互供、产业链条延伸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全力构筑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平台

    走进金昌市区东部的戈壁滩上,只见塔吊林立,机声轰鸣,到处是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场景。总投资140亿元、占地15平方公里的金昌新材料工业园区正在加紧建设。这一园区的特点不仅表现在规模超前上,而且特别突出了循环经济这一主线。园区内投资主体不同的企业间均以上下游产品、副产品为纽带,形成了关联紧密的物料链、产业链,环环相扣,“吃干榨尽”,形成了产业大循环。

    2003年,金昌市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去年6月,又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此,市委、市政府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思路,规划建设了占地15平方公里的新材料工业区,作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培育发展与主导产业关联衔接的新材料、化工、建材等产业。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委托四川大学编制了新材料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目前,园区完成了基础设施的“七通一平”,为入区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第一批入区的7家企业13个项目全面启动,总投资达到140亿元。其中40万吨离子膜烧碱、1.5万吨海绵钛、6万吨精密铜镍合金、1万吨羰基镍、5000吨羰基铁粉项目生产车间正在加紧建设,今年年底前将陆续建成投产。金泥集团2500吨/日干法水泥项目、新川化工公司10万吨硫酸钾装置已建成投产,一期20万吨PVC项目正在建设中。金昌宇恒镍网有限公司年产150万只滚筒印花镍网项目一期6条生产线已建成投产。

    市上从组织保障、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激励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优惠扶持措施,鼓励和支持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项目进入园区发展。同时,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切实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近3年共投入8亿多元,先后实施了城市道路、供水、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和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了金水湖景区等一批城市环保景观工程,城市功能逐步完善,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今年,金昌支线机场、金永高速公路、金阿铁路、100万吨硫酸输送管道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已相继开工建设,将为工业园区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金昌市市长张令平向记者介绍说,今后5至10年内,新材料工业园区总产值将达到300亿元至500亿元,成为金昌市循环经济、接续产业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园,也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吸引强势企业加盟循环经济产业圈

    在金川公司,每生产1吨镍约产生7吨二氧化硫,每生产1吨铜约产生2吨二氧化硫。怎么处理二氧化硫气体?过去的做法是,将气体回收制成硫酸,再花上两倍的钱运到外省“消化”,每年要掏好几亿元为二氧化硫“埋单”。

    3年前,金昌市和金川公司以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成功引进了四川新希望集团、贵州宏福公司、中国化工化肥公司、内蒙古太西煤集团等国内同行业的强势企业,与金化集团、金泥集团等本土企业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金川公司将二氧化硫气体制成硫酸,硫酸就近分别进入新希望、金化集团生产PVC和硫基化肥,生产废渣进入金泥集团生产干法水泥,水泥再次进入金川公司用于矿山填充。

    污染严重的“废物”转了一圈,就成了“宝贝”,链条上所有企业都得益。“吃干榨尽”使得循环产业链越长越有“味”。环保压力也随之变为加快发展的机遇和动力。

    国内相关强势企业的加盟,使金昌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如虎添翼。新川化工公司是四川新希望集团在金昌组建的一家新公司。2007年8月,该公司投资兴建的20万吨PVC工程在金昌新材料工业园区开始建设。这个项目同金川公司年产20万吨烧碱项目和金泥集团年产20万吨电石项目相配套,一期10万吨硫酸钾项目已建成投产。今后10年内,新希望集团还将在金昌投资30亿元,形成年产80万吨PVC和120万吨硫基复合肥的规模,打造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中国最大PVC基地和硫基复合肥基地。

    以金化集团合成氨、金川公司硫酸、贵州宏福磷矿石为纽带组建的甘肃瓮福公司,是瓮福集团、金化集团和中化化肥公司三方共同投资的股份公司。2007年12月,甘肃瓮福化工24万吨磷铵工程已顺利投产。今年5月,年产12万吨磷酸一铵工程顺利竣工投产。该项目采用最新工艺和技术,生产装置全封闭循环,无尾气排放,无残渣排出。据介绍,随着瓮福公司技改项目的全部实施,困扰金昌的低浓度硫酸的消化利用问题将得以彻底解决。今后3至5年内,瓮福集团公司三期技改项目实施后,销售收入将达到50亿元,成为西北最大的磷化工基地。

    和上述项目相衔接,金泥集团投资2.9亿元、日产2500吨电石渣水泥熟料、低温余热发电生产项目已竣工试车。这个项目主要是对新川化工公司电石废渣、金川公司热电厂粉煤灰及冶炼厂镍弃渣进行综合利用,并采用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最新环保节能技术,年可生产高标号水泥100万吨,可消耗电石渣、粉煤灰等各类工业废渣70多万吨,固废利用率达到70%,年可发电2610万千瓦时,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近万吨。

    目前已稳居世界镍生产企业第五、钴生产企业第二的金川公司,在循环经济和接续产业发展上更显大气魄、大手笔。公司在金昌新材料工业园区投资100多亿元,开工建设40万吨离子膜烧碱、1.5万吨海绵钛、1万吨羰基镍、5000吨羰基铁粉和铜板带、白铜管等一大批项目,为加快金昌市工业技术的改造、嫁接和转化步伐,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集群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经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金昌市已初步形成了工艺相互依存、物料近距离转运和“三废”集中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初步形成了企业内的小循环。金昌市把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在企业内部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作为有力抓手,从源头上减少了资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使污染逐步由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程控制转变,做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初步实现了企业内的小循环。金川公司现已形成了镍铜钴等有色金属采选冶及初级加工的有色金属产业链,建成了年产1000多万吨的污水处理设施,不仅实现了废水的“零排放”,还大大提高了金属回收率,并针对低浓度二氧化硫回收难的问题,研制出冶炼烟气网络配置技术设备,使30多台炉窑浓度不同的二氧化硫烟气实现了全部回收,而回收烟气制成的硫酸,又是发展硫化工的主要原料。金化集团、新希望集团将很好地利用此硫酸资源,保障各自企业主导产品生产规模的实现。

    构建了产业链的中循环。产业中循环的核心是变废为宝、“吃干榨尽”。金昌市围绕优势企业和优势项目,通过关联企业的集中布局,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减少污染物排放,做到物尽其用和“零排放”,从而使物流中的各环节实现充分的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应为资源正效应。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硫、磷化工和氯碱化工为主,辅以氟化工、碳化工配套的化工产业链,构建了具有金昌特色的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基础化工基地。围绕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金昌市也初步形成了以镍铜钴及贵金属产品精深加工及新材料高技术开发为基础的镍铜钴压延产品精深加工、镍铜钴粉体材料、镍铜钴金属盐化工、贵金属及稀有金属新材料高技术产业链,呈现出多产品多链条的循环工业网状结构。

    促进了区域间的大循环。区域间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产业的集聚集群发展,另一方面增强了区域间的产业互补性和依存度,部分工业“三废”和副产品逐渐得到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在金川硫化铜镍矿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通过烟气制酸将产生200万吨硫酸,其中的60万至70万吨被河西堡的金化集团消化、60万至70万吨被四川新希望集团消化,金化集团生产化肥产生的磷矿渣和新希望集团生产PVC所剩的渣料,又被金泥集团用于生产水泥,金泥集团生产的水泥最终又回填到金川集团公司的矿山,在区域间形成了循环利用。通过污水处理、中水利用等,区域水系统基本形成了“取引水-水厂-自备水站-生产生活用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处理排放-资源化”的循环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金昌市还把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来抓。2007年5月,爆破拆除了永昌发电公司1—5号能耗高、安全性能差、污染严重的发电机组,又采用风冷技术新建2×33万千瓦“上大压小”火电机组,年节水1000万立方米,减少烟尘排放量6450吨、二氧化硫1.1万吨。随后,又爆破拆除了金泥集团年产8.8万吨立窑水泥生产系统,减少粉尘排放320吨、二氧化硫171.2吨。依法关闭了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38家企业,淘汰分散供热小锅炉53台。金川公司先后投入12.7亿元实施二氧化硫治理项目,不仅减轻了环境污染,而且变废为宝,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全市建设项目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了100%,先后否决了10多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2008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较上年削减2.1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上年削减34.6%,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较上年下降6.0%。全市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21天,较上年增加33天,“金娃娃”甩掉了“黑帽子”,重放异彩。今年,金昌市第三次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从完全依赖资源的“单行道”,到矿产原料、产品甚至废气、废渣综合利用、“吃干榨尽”的“大循环”,使得金昌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发展空间得到拓展,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得以破解,全市经济社会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1.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7.6%,增速居全省14个市州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