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小麦穗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意见

据4月3日江苏省(以下简称“我省”)植保系统网络会商及4月8日我站邀请江苏省气象局、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单位专家会商,预计我省小麦穗期病虫总体呈中等至偏重发生趋势。各地务必强化监测预报,坚持“立足预防、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强化宣传发动、及早部署落实,全面主动打好以小麦赤霉病为重点的穗期防治总体战,确保夏粮丰产丰收。
    一、发生趋势分析
    根据当前小麦品种布局、田间病虫发生基数、生育进程及天气趋势等因子综合分析,预计全省小麦赤霉病中等至偏重流行,白粉病偏重发生,纹枯病中等发生,蚜虫偏重至大发生,灰飞虱轻发生,一代粘虫在沿江、沿海偏重发生,其它地区轻发生。
    1、赤霉病。预计全省将中等至偏重流行,流行程度将重于去年。主要预报依据:
    一是感病品种面积大。今年我省各地主栽品种没有根本性变化,普遍易感赤霉病或耐病性较弱。特别是沿海、沿淮、里下河北部及淮北地区淮麦、徐麦、郑麦、豫麦、济麦、烟农系列以及矮抗58等高感品种种植面积大。
    二是田间菌源充足。据各地3月底至4月上旬田间赤霉病菌源调查,各地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大多为近年最高,沿江、里下河、沿海部分地区高于10%(表1),普遍高于大流行的2012年,其中通州最高为38%。据通州4月1日检查孢子成熟度达46.875%,带菌率及成熟度均为近10年来同期最高,菌源满足大流行条件。
    三是生育进程不齐。3月以来全省平均气温偏高,光照充足,小麦生育进程快,总体较去年生育期偏早,苏南、沿江、里下河、沿海地区普遍较去年提前4-6天。据4月初各地苗龄调查结果推算,预计大面积扬花期,苏南、沿江在4月中旬至下旬前期,里下河、沿海、沿淮地区4月下旬,淮北地区在4月底至5月上旬。从全省看来,小麦抽穗扬花期持续时间长,南北生育进程差异大,大面积抽穗扬花期生育期相差15天以上;从同一地区看,不同品种、不同播期的田块小麦生育期极不整齐,丘陵部分地区圩区与山区、淮北部分地区稻茬与旱茬,生育期最早与最迟的田块相差近一个月,即使同一田块有的生育期也相差4-5天。生育期不齐导致易感病时期拉长,增加了花期遇到高温高湿和病菌侵染的概率。
    四是气候条件无不利影响。据气象部门预报,全省4月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高。降水量淮北地区正常略偏少,淮南地区与常年相仿。全省降水呈阶段性变化,前期偏多,后期偏少。苏南、沿江、沿海、里下河、沿淮地区小麦抽穗扬花期遇上阴雨的概率大,小麦赤霉病流行的风险大。淮北地区降水偏少,但5月上旬遇雾霾天气,也有利于病菌侵染和危害。
    2、白粉病。预计偏重发生,淮北及沿海局部田块有大发生可能。预报依据:
    一是见病早。滨海3月13日已查见病株,较去年早10天左右,苏南、淮北各地田间见病也均早于去年及常年。至4月上旬,各地普遍见病,其中武进病株率0.64%(0-10%),病叶率0.13%(0-1.25%);盐城市普查,除东台、盐都外,其它各县均查见病株,见病地区平均病株率为7.01%(0-71.0%),病叶率为1.95%(0-13.2%);淮安市普查,病株率平均1.75%(0-100);沛县普查,稻茬麦病株率3.13%,病叶率1.2%;各地目前田间发病情况均重于中等发生的去年同期。
    二是局部感病品种比例高。较感病的淮麦、烟麦、徐麦系列等在沿海、淮北等地种植比例高,扬麦15、16、宁麦系列等感病品种在沿江地区种植面积大;加之秋播用种量大,田间群体密度高,利于病害后期的侵染和快速扩展。
    三是4月我省气温偏高,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以过程性降雨为主,对小麦白粉病扩展蔓延较为有利。
    3、纹枯病。预计中等发生,沿淮、淮北局部地区偏重发生。主要依据:
    当前大部分地区病株率在5-20%,其中淮北与沿江部分地区病株率在20%左右,高于其它地区,部分地区查见侵茎,大部分地区病情比中等发生的去年略重(表2)。随着小麦进入穗期,群体大,田间郁闭程度上升,4月中下旬纹枯病将进入垂直扩展盛期,病情严重度将上升。
    4、穗蚜。预计偏重发生,苏南部分地区可达大发生。主要预报依据:
    一是当前蚜虫发生基数高。4月上旬调查,大部分地区平均百株蚜量在100-500头,泰州高达1900头,显著高于去年及常年(表3)。
    二是气候条件有利。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全省温度偏高,降雨偏少,利于麦穗蚜繁殖和危害,4月中下旬将进入蚜虫繁殖高峰期,蚜量将快速增长。
    5、灰飞虱。预计一代灰飞虱偏轻发生,淮北部分地区中等发生。主要预报依据:
    4月上旬各地调查,大部地区越冬代灰飞虱平均亩虫量在0.03-1.6万头,虫量与去年相仿。4月上旬系统调查,苏州市每亩0.062万头,江都每亩0.33万头/亩,均低于去年。同期普查各地亩虫量,扬州市平均0.3万头,兴化1.11万头,如东0.04万头,通州0.14万,如皋0.67万头,盐城1.3万头,连云港稻茬麦田1.68万头,虫量与偏轻发生的去年相仿。目前灰飞虱处于高龄若虫盛末期至成虫始盛期,发育进度比去年略早,据如皋4月7日调查,3龄占比5.26%、4龄31.58%,5龄21.05%,长雌15.79%,长雄5.26%,短雌21.05%;通州4月8日所查均为成虫,发育进度较去年略早。4月份温度偏高、降水较常年偏少,利于越冬代成虫产卵与一代若虫孵化存活,淮北部分虫口基数高的地区可达中等发生。
    6、粘虫。预计一代粘虫在我省沿江、沿海偏重发生,其它地区轻发生。主要预报依据:
    一是发生早。据各测报点调查,沿海地区2月23日见蛾,张家港3月3日见蛾,通州区3月8日最早草把查见卵块,均较去年提前3天左右,较常年早12-13天。二是卵量高。截止4月9日,大部分地区百把累计诱卵量50-150块,沿江、沿海部分地区百把卵超过400块,泰兴455块,姜堰430块,如东440块,超过大发生指标(表4)。三是发生范围广。苏南、沿江、沿海及里下河地区普遍查见虫,查见范围较去年进一步扩大。目前粘虫处在卵孵盛期,小麦也正处于大面积孕穗期,长势嫩绿,适宜取食为害,有可能在沿江、沿海局部地区造成危害。
    二、防治意见
    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穗蚜等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大,防治好小麦穗期主要病虫害是保证夏粮丰产丰收的重中之重。各地务必要高度重视,切实做好监测预报工作,坚持科学防治策略,强化宣传发动和技术指导,全面打好穗期以赤霉病、蚜虫、白粉病为主的病虫防治总体战。
    一要加强预测预报。要加大监测调查力度。特别要加强小麦生育进程的调查,准确掌握小麦抽穗扬花期,适时修正赤霉病防治适期的预报。积极组织会商,加强信息横向交流及纵向汇报,认真执行好重大病虫发生防治信息周报制、突发性灾情实时上报制度以及信息网络汇报制度,为准确预报和正确指导防治提供依据。
    二要全力打好小麦穗期病虫防治总体战。要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坚持“适期防治、药肥混喷、一喷三防”的技术措施,全力打好以赤霉病、穗蚜为主攻对象,兼治白粉病、粘虫等病虫的防治总体战;要以赤霉病的防治适期,即小麦抽穗扬花初期为穗期病虫防治的首次施药时期,高感品种首次喷药时间应提早至齐穗期,高感品种及高产创建示范片要在第一次用药后5-7天用第二次药,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要科学安排用药品种和防治次数,针对赤霉病,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多菌灵等单剂及其复配剂。据浙江大学4月上旬赤霉病菌抗性监测结果,我省淮南部分地区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频率较高,尤其是苏南、沿江、沿海、里下河部分地区抗性菌株比例高达30-50%(表5),建议停用多菌灵单剂防治赤霉病,可更换戊唑醇、氰烯菌酯等单剂或复配剂,以保证防效。白粉病重的地区,选用三唑酮、烯唑醇等进行防治;对蚜虫,选用吡蚜酮、吡虫啉、抗蚜威、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等;对粘虫,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等菊酯类农药或敌百虫、乙酰甲胺磷等有机磷农药或除虫脲等进行喷雾防治。要用足药量,今年中央“一喷三防”项目采购品种种类多,各地要掌握品种药剂配方,用足药量,确保防效。
    三要加强防治技术指导。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农信通、黑板报、明白纸等,及时发布病虫发生和防治信息,尤其小麦赤霉病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暴发性,要加大宣传力度,坚决克服侥幸心理,提高防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防治关键时期,要结合“三解三促”活动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组织技术人员深入防治第一线,指导农民把握适期,选对药种,正确防治。
    四要组织实施好“一喷三防”补助项目。一喷三防项目是中央强农惠农、补贴粮食生产的重大政策。今年省级统一采购了多酮、氰烯菌酯和含戊唑醇或咪鲜胺复配剂三种农药,全部用于防治赤霉病,目前资金已经分发到各地,请抓紧组织采购和及时发放,确保适时用药。
    五要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要通过“一喷三防”补助项目的实施,扶持和带动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小麦病虫的专业化防治服务,确保实现大面积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在55%以上,提高病虫防治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