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
1、 验证螯合肥(17-17-17)作为萌芽肥与当地常规产品的效果对比;
2、 螯合肥(17-17-17)在冬枣上的示范与推广;
实验目标作物、示范户:
示范户:山西运城市临猗县苗上乡蔡小兵;张继;
暖棚冬枣:4亩/棚,处理选择1亩,对照3亩;
品种:冬枣
实验方案设置:
萌芽前(3月中旬)
处理1:螯合肥(17-17-17)硝态氮螯合100kg/亩+镁可锌50kg+有机肥
对照1:美盛(18-12-20)100kg+镁可锌50kg+有机肥
处理2:螯合肥(17-17-17)100kg/亩 +二铵50kg+有机肥
对照2:丰喜(15-12-18)100kg/亩+二铵50kg+有机肥
实验效果:
随机选择枣头,记录其上最大的果个10个果实的胸径;选择相同情况的枣吊记录其上已经座住的果实,分析座住果实的枣吊的叶片叶绿素含量。通过这三个指标(平均值)比较该时期处理区与对照区果实座果情况与质量。
实验1:(5月底)
|
果实胸径mm |
每个枣吊的果个数 |
叶绿素分析SPAD |
处理1 |
7.98 |
9.7 |
50.39 |
对照1 |
6.7 |
7.6 |
45.435 |
结果分析:处理区比对照区,座果早,果个偏大,座果优,叶绿素含量高。
使用螯合肥的田块果实胸径比对照田多1.2mm,每个枣吊的果个多2个,叶绿素分别为处理区50.39 SPAD,对照区为45.44SPAD,因此处理区的营养供养能力更强。
处理区比对照座果早、果个大
游标卡尺记录数据显示:处理区果个胸径普遍大于对照区
螯合肥示范田与对照田的座果情况对比
实验效果:(7月初)
主枝和二次枝为农户在冬剪中决定留下的,我们通过每20cm长度二次枝为单位,调查其枣吊数、结果数、果径情况来分析挂果情况及产量差异。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平均每20cm长的二次枝上,枣吊数和结果数量明显多于对照,说明处理区的果树营养生长情况和生殖生长情况都好于对照。其结果量在理论上增加了近34%,枣吊生长量增加了近22%。
每20cm长二次枝 |
枣吊数 |
结果枣吊数 |
结果数 |
处理区(平均) |
7.4 |
6 |
23.1 |
对照区(平均) |
5.8 |
4.6 |
15.2 |
实验2(蔡小兵田块),实验效果(5月底):
|
果实胸径mm |
每个枣吊的果个数 |
叶绿素分析SPAD |
处理2 |
10.01 |
8.83 |
64.49 |
对照2 |
7.93 |
7.92 |
59.13 |
该田块保温效果好,结果较早,整体处理区比对照区结果繁密,果个整齐偏大,叶绿素读数高。螯合肥17-17-17对于暖棚冬枣提高座果率和座果质量有着明显的改善 。
处理区的叶绿素读值高于对照(叶片同化作用强)
处理区果个偏大
实验效果:(7月初)
主枝和二次枝为农户在冬剪中决定留下的,我们通过每20cm长度二次枝为单位,调查其枣吊数、结果数、果径情况来分析挂果情况及产量差异。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平均每20cm长的二次枝上,枣吊数和结果数量明显多于对照,说明处理区的果树营养生长情况和生殖生长情况都好于对照。其结果量在理论上增加了近20%,枣吊生长量增加了近14%。
每20cm长二次枝 |
枣吊数 |
结果枣吊数 |
结果数 |
平均果径mm |
处理区(平均) |
10.3 |
8.1 |
20.8 |
30.14 |
对照区(平均) |
8.9 |
6.9 |
16.8 |
29.26 |
处理区的座果质量明显优于对照区
中期推广:
两位果农是当地比较早种植冬枣的农户,大棚技术引进较早,比较有影响力。选择两位作为产品的形象代言人,制作了喷绘,内容为实验结果展示和产品介绍,分别在其大棚膜上进行黏贴,规格为2m*3m。如图所示: